城市•

纪录片《上海中心之巅峰塔冠》记录580米以上的最后工程

品牌推荐榜资讯6/20/2016 11:35:44 AM
      6月17日消息:在580米高空,眺望一座城市的日出日落是怎样的感受? 一项世界级工程背后有多少支镜头在默默记录? 讲述上海中心大厦最后52米塔冠部分建造过程的纪录片《上海中心之巅峰塔冠》(以下简称《巅峰塔冠》)近期在上海纪实频道播出。
     这部时长为45分钟的纪录片,一拍就是3年多时间。与传统工程类纪录片不同,《巅峰塔冠》在展现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法的同时,也将目光投注到普通的建设者身上。正如上海中心大厦那面刻着每一位参与者名字的荣誉墙,纪录片如同一面时间的墙,上面记载了超级工程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参与者的“云端故事”。


结构封顶的最后时刻,他们在钢梁上拼命挥手

     作为上海乃至太平洋西岸的巅峰地标,上海中心大厦一直是纪录片镜头追踪的目标。2012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推出的《超级工程》,拍到了第38层的建造;之后,一家英国制作公司,又将上海中心大厦的成长记录延续到500多米。而此次的《巅峰塔冠》 则聚焦了上海中心大厦580米以上的塔冠部分,这是一则真正的“云端故事”。
    纪录片随着塔吊操作员陈帅的脚步开篇。清晨,陈帅随早高峰人流涌入陆家嘴,乘坐电梯到达500多米高的121层塔冠施工平台后,他还要沿着悬空的钢平台扶梯向上攀爬80米,当陈帅进入塔吊操作室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时,距离他进入地面工地已经过去50分钟。在580米的高空,地面车辆如蚂蚁般大小,加之建筑物本身的遮挡,地下的情况很难看清,塔吊操作员只能凭借对讲机与自己的感觉小心操作。
    “在工程类节目中,技术难题、设计意图、规划蓝图,都能找到适合的专业人群来说,但是普通工人却很少发声。”《巅峰塔冠》 总导演黄瀛灏说。与以往同类型纪录片不同,在技术介绍外,《巅峰塔冠》将不少镜头对准了那些与钢筋、螺钉直接打交道的普通施工者,他们的工作状态成了工程难度最生动的侧写。
     在上海中心大厦塔冠结构封顶仪式当天,将要登顶632米的圆形钢梁裹着喜庆的红色绸带起吊,这也意味着,6年的建设工作,终于顺利到达最高点。那天,高空的风力达到7级,这样的风力即使在平地逆风行走都会有些吃力,而工人们却要坐在完全裸露于空中的塔顶的钢梁上工作。在纪录片镜头中,钢梁上5名建筑工人正用力向人群招手,镜头很远,看不清他们的面部表情,但他们大幅度的动作依旧表现出了内心的自豪与激动。摄制组说,这些工人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十分腼腆,并不习惯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期待上海中心大厦完成后,能带亲人看一看“自己的工程”,是他们最多被提及的朴实心愿。


中外摄影师“长枪短炮”瞄了几年

     除了直接参与建设的工人,上海中心大厦背后也交织着众多“有心人”的关注目光,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家、爱好者“长枪短炮”地瞄了它好几年。摄影师尔冬强在2010年拍摄了上海中心大厦的基坑,他说等上海中心大厦全部造完,自己还要在同一个角度再拍一张,两张照片放在一起便是一则上海城市的发展故事。纪录片中的这个有趣的片段,也是纪录片幕后拍摄故事的一个写照。摄制组将 《巅峰塔冠》的拍摄过程比作一场“接力赛”,除了纪录片编辑室栏目组30多号人马的不间断投入外,不少优质的资源也被这个超级工程集结起来。
    在《巅峰塔冠》中,有1分多钟从各个角度展现上海中心大厦建设过程的动态画面,其中最震撼莫过于一段时长为12秒,从同一角度展现大厦“生长”过程的动态画面。动态画面中,几根巨型塔吊如同巧妇手中的毛衣针,灵活地将上海中心大厦一层层“编织”起来。这些画面都出自一名热爱摄影与城市建筑的美国人之手,原来他的住处正对着上海中心大厦,每天推开窗便是工程进展的最佳观测点。这1分多钟的动态图中,糅合了他过去4年里,利用业余时间,拍摄的30多万幅摄影作品。
   纪录片的“外援”中还有一位上海无人机技术的超级发烧友,为了纪录片中十几个建筑物外部镜头,这位小伙子随摄制组拍摄了近两年时间。纪录片中一幕,即将完工的塔冠周边云雾缭绕,这个颇为震撼的画面出自无人机的手笔。
   “建筑就是带象征主义的标志物,建筑是思想的容器,是人类生活的精神家园。”在创作手记中,黄瀛灏借用了建筑师文丘的一句话,他认为,上海中心大厦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它的“成长”过程聚拢着来自各方的力量与关注,这也许正是超级工程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夏至音乐日"引爆"浅水湾 开启3天免费音乐盛宴

下一篇:微软收购LinkedIn原来还有对手:Salesforce拼不过价格出局

旗下业务介绍:电视节目 - 网络电视 - 网络广告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51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