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NBC记者布罗考如何采访 总理赵紫阳?
1987年9月末的一天傍晚,景色宜人。金色的夕阳透过中南海紫光阁的窗框照射在两米多高的景泰蓝花瓶上,一时流光溢彩。此时屋内早已安排妥当,三张绛紫色沙发旁,几架当时最先进的摄像录音设备静然而立。
汤姆·布罗考(Tom Brokaw),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记者,也是当时最著名的电视新闻人之一,将在此采访时任总理赵紫阳。
读者们可能更熟悉另一名美国记者、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的风采。他曾跟前 国家主席江泽民谈笑风生。可据对两场采访都有所了解的虞家复回忆,布罗考的采访艺术同华莱士相比,是“迥然不同,各有所长”。
究其原因,还是风格所致。布罗考的采访并不像他的外媒同行一样富有攻击性,而是会更愿意倾听被采访人。以此次1987年的采访为例,原定采访一小时。到了第60分钟,“整个采访嘎然而止”。两相对比,虞家复认为,此次采访并没有像一年前华莱士专访邓小平一样,“要求延长时间,大有不答应不罢休之势”。
虞家复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后来一度做到新华社外事局局长,2009年离职。
按传统,采访团队需提前抵达,经层层安保方能进入紫光阁。距离采访时间尚有一小时,布罗考已来到现场,与同事就细节进行交代准备。
此次采访前,他已花大量时间同美方研究当代 的智囊们广泛请教。这包括鲍大可(Doak Barnett)和米歇尔·奥克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
鲍大可出身上海的传教士家庭,早年也是驻华外媒记者,就职于《芝加哥每日新闻》。后来成为美国冷战期间对华新政策的奠基人,经他建议,对华态度由一味孤立改为“围堵而不孤立”(containment but not isolation)。就此来说,其地位可能略微高出其他名声更显赫的人,如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和施乐伯(Robert Scalapino)。
而他的学生奥克森伯格,则是参与中美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工作人员之一。与这批美国学者多有交流的复旦大学教授金先宏认为,奥克森伯格比那些鼓吹 威胁论的美国权威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不知要比他们高明多少倍”。
布罗考为这次采访准备了40个问题,这数字也是他对重量级采访的准备上限。问题用打字机打在卡片上,并写上提示。“这样有时一个问题可以在现场发挥变成两个或三个问题。有时对被采访者的回答作一些预测,对追问的方案也作一些设想”。
等候期间,布罗考掏出一叠卡片,上面是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他把问题反复默诵,不时还要在卡片上做些补充。
赵紫阳是从办公室步行到紫光阁的。此次采访,他身着浅灰色西装,系蓝底白斜纹丝质领带,脚穿“式样新颖的”黑色牛皮鞋,“显得十分精神”。
寒暄之后,布罗考通过外交部的翻译高志凯开始提问。他的提问“简洁、连贯”。等赵紫阳回答得差不多就马上进入下一个问题,以免时间拖得太久。几轮问题之后,他问道:“总理先生,不久前,美国人庆祝了宪法颁布200周年。在美国宪法中规定了美国的公民拥有一些不可剥夺的公民权利,包括生命、 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请问, 公民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吗?如果有,那是什么?”
虞家复事后大为不屑:“这个问题问得比较肤浅,令人有自吹自擂之感”。甚至认为,只要读读这方面的材料就可以不必问了。
赵则在翻译的话还没有落音就应声回答:“ 的宪法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你有兴趣,我想找我们的人把一本 宪法送给你。”
在准备的卡片上,被画了特殊记号的是关于赵个人生活的一个问题。“总理先生,美国人民对美国领导人的家庭情况往往是了如指掌。但对 领导人的背景,我们却一无所知,因为这大部分都是秘密的。你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领导人是否可以向美国人民介绍一下你个人的背景?”
赵回答道,自己有五个孩子,四个男孩,一个女孩。女孩是家里真正的千金,因为他同太太喜欢女儿多一些。家里的第三代人比较平衡:二男二女。
此时距离原定一小时的采访仅剩五分钟。布罗考问道:“领带是一个人性格的象征。据国外许多人了解,你是 领导人中率先系领带穿西装的。”
赵答道,“我们在这一点上还好,可以实行自由主义。我不反对穿中山装,别人也不反对我穿西装,包括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还有很多人穿中山装,并没有讨我这个首长之所好穿西装。但是,说实在的,我觉得最好穿西装不系领带,系领带非常麻烦。”
最后,这名时年68岁的老人还讨论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说自己不会长期从事代总书记一职。“我并不认为我适合做总书记,我更适合做经济工作。”但是他也承认,这一切都要服从党的决定。
整个对话期间,赵不时拿起茶几上的火柴盒翻动,并喝掉两大杯啤酒。布罗考事后回忆,他非常直率,回答问题简洁有说服力,且不躲躲闪闪。“他担任目前的重要职务看来也不是偶然的。他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个普通人。”事后看来,可能第二种属性还是更强些。
采访最后,布罗考送给赵一本画册集《美国的一天》,是二百名摄影记者在一天内拍摄的美国各地。此次采访因距离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不远,引起西方世界的很大轰动。美联社在事后的报道中用了Rare(罕见)一词。
布罗考之后一直功成名就。可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2004年12月结束自己在NBC最著名的节目夜间新闻(Nightly News)时的结尾词:
That's Nightly News for this Wednesday night. I'm Tom Brokaw. You'll see Brian Williams here tomorrow night, and I'll see you along the way.
(以上是星期三的夜间新闻。我是汤姆·布罗考。明晚起你们会在这里见到布莱恩·威廉姆斯。我们后会有期。)
这淡淡一句,格调之高,唯有李叔同的“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可媲美了。
参考文献:
《布罗考电视采访赵紫阳》·《 记者》1987(1)
《万众一心战洪魔──’98 南北抗洪大写真》·《美国问题研究》2002 (00)
《Arthur Doak Barnett》·《The Economist》1999 March 25
《Chinese Leader Shuns Top Party Post》· New York Times 1987-9-28
《Fang Lizhi: China's Andrei Sakharov》·The Atlantic, May 1988
《The Story Behind the Man》· tombrokaw.com
《Tom Brokaw Tells Tales of Reporting in China》· Asia Society, August 3rd, 2011
《Zhao Defends China's Purge of Dissidents》· Associated Press, 1987 September 28
Tom Brokaw Wikipedia
责任编辑:许明晓
相关阅读:
- 英美民主政体遭遇危机 2016-08-24
- 外交部就习近平主席主持G20峰会举行吹风会 2016-08-16
- 孙正义的秘密赌局:软银收购ARM的前前后后 2016-07-22
- 习近平: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 领土 2016-07-13
- 公民赴摩洛哥免签 带你了解摩洛哥 2016-06-08
热门推荐:
- CCTV证券资讯《城市•》栏目组莅临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学会 2019-03-14
- 推动绿色生态养殖·助力社会民生发展 2018-01-29
- 共建慈善惠来·用行动让爱飞翔 2018-01-22
- 清风教育基地成立八周年文艺汇演在深圳盛大举行 2017-08-30
- 台湾艺术家郭少宗在深圳举办“登峰造极”百岳油画展 2017-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