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纪录片产业:几多欢喜几多愁

品牌推荐榜话题光明日报牛梦笛8/10/2016 12:01:09 PM


《舌尖上的 》海报。资料照片


日前, 纪录片界的第一个学术基金正式成立:由华夏五维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资两千万元人民币,建立“ 纪录片发展基金”,以支持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项目孵化。10月26日,被誉为“ 纪录片第一股”的三多堂传媒启动新三板做市交易。

随着资金的大量涌入,原本萧条的纪录片产业重新活跃了起来。“受众对纪录片越来越喜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说。

资金不再成为困扰

不久前,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在影院上映。这部拍摄于世界之巅的纪录片背后是巨大的资金投入:从最初300万元的预算,最后不断加码至1300万元。如此大规模投入,似乎预示着纪录片制作“不差钱”时代的到来。其实,这种局面可以追溯到2012年开播的《舌尖上的 》。自《舌尖》播出以来,其“投资千万元,盈利过亿元”的高回报率便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资金注入纪录片市场。据相关资料显示,《舌尖》推动 纪录片投资开创了“从2009年不到5个亿,到2012年接近20亿元”的新局面,帮助纪录片走出了长达十年的艰难时期。

一直以来,纪录片行业都面对着人才缺乏与资金短缺的两大痛点。而如今,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资本融入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金融开始与纪录片握手,资本市场对纪录片未来的信心在攀升,倒是“缺人才”的问题日益显现。据悉,目前除了在纪录片制作上出现“不差钱”情形,在纪录片学术研究领域,资金注入也让不少纪录片研究者看到了希望。张同道说:“新成立的纪录片发展基金力求推动 纪录片从目前的‘精英事业’向‘大众事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公众用影像的力量见证岁月并记录生命。”

“众筹”带来新希望

今年大热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创造了 电影众筹史上的第一次成功:89位众筹投资人,合计投入780万元,而根据影片票房接近10亿元的上佳表现,预计众筹者最终可获得的本息为6000万元左右。作为一种全新的筹资方式,众筹也为纪录片行业指明了道路。

10月16日,《喜马拉雅天梯》以“纪录电影”的身份走进大众院线,接受观众检验。数据显示,《喜马拉雅天梯》上映前三天,北京仅有两家影院排映这部纪录片,即便是首映日,大部分院线也只在上午排了一个场次,黄金场次的下午和夜晚时段几乎没有排片。而在一些小城市,院线更是采取了“零排片”策略。但就在影院排片量少之又少的情况下,一部分观众的观影热情重新点燃了创作团队的信心。《喜马拉雅天梯》导演萧寒表示,上映前团队专门在网络上发起一次众筹,结果令他大为惊喜:原本担心没人来看而设定的60人众筹目标很快达成,并且追加到100位众筹人,得到了90万元的第一笔预售资金。

在江苏省淮安市,限于院线的“零排片”,想看《喜马拉雅天梯》的观众仅用三天的时间就自发完成了一次众筹:“我是一个纪录片爱好者,一直希望好的纪录片可以在影院里播出。最近我发现了一部精彩的片子,就是《喜马拉雅天梯》。这是一部关注登山向导的纪录片,如果你希望在影院看到它,就和我一起来包场吧,35元每人,我需要100个和我一样支持国产纪录片的你。”这个帖子出现在国内某电影论坛,帖子下附有二维码图标,扫码就可以加入微信群组,任何人都能成为该众筹计划的一分子。最终,观众通过与影院协商,顺利观看到影片。萧寒表示,虽然与商业电影相比,《喜马拉雅天梯》上映至今,票房只有千万元,显得有点惨淡,纪录片市场的前景也依旧不容乐观,但“众筹观影”的新鲜方式,却让纪录片工作者看到了希望。“结局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但还是希望能稍微地撬动一点电影市场,让纪录片人增强信心。”

“互联网+”助力纪录片发展

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正在唤醒沉睡已久的 纪录片市场,但与国外成熟的纪录片市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表示,“北京、上海、湖南三大纪实频道虽实现上星,但落地还未解决,未能形成品牌。 纪录片要尊重传播规律,在政府的推动下,才能易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好地传播。”自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之后,国家广电总局连续出台一系列促进纪录片发展的政策。几年前,《舌尖上的 》播出,不仅成为风云一时的文化现象,也凸显了品牌的文化影响力和产业价值。《舌尖》两季产值超过5亿元,这让人们对于纪录片的前景产生遐想。然而,与英国BBC、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日本NHK等知名品牌相比, 纪录片的品牌化才刚刚上路,《舌尖》只是一个孤独的案例。 纪录片产量可称大国,2014年播出纪录片达75800小时,其中首播量为18000小时,但其中真正有文化影响及产业价值的不足200小时。当下 纪录片快速发展,卫星频道增加,投资热情提升,但品牌的建设之路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

在北京纪实频道总监陈大立看来,目前 纪录片播出渠道较为狭窄。国内的纪录片行业一直以来都存在“重创作、轻传播”的问题,而受制于多种因素,国内的纪录片传播平台始终十分有限。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互联网+”趋势的形成,纪录片正迎来难得的传播机遇。借助全媒体优势,在纪录片创作、开拍、播出各个阶段都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以宣传、推广,形成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立体式联合传播的强大合力。

纪录片与新媒体传播“联姻”不是简单地相加,更多的是一种裂变式的传播、全面式的推广、立体化的包装、互动化的催化。正如凤凰视频总编辑张剑锋所言:“如果说两者是联姻关系,那么纪录片与新媒体传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情投意合’‘惺惺相惜’而非‘乱点鸳鸯’,这场联姻将会创造出你所不知道的奇迹。”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资金不再困扰着纪录片的发展,“众筹”模式随处可见,并受到了纪录片人的认同。与此同时,未来纪录片将拥抱新媒体,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创造出一片新的天空。

(记者 牛梦笛 责任编辑 刘玉婷)

上一篇:川普变了?支持率超希拉里,开始讨好华裔

下一篇:为 谋,为世界谋:构建命运共同体

旗下业务介绍:电视节目 - 网络电视 - 网络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