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点

公共政策主编 刘波:反思里约奥运会

专家专栏FT中文网公共政策主编 刘波8/31/2016 9:49:39 AM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第31届奥运会已经结束了,在 ,相关的讨论正在淡出公众的视野,而且即使在奥运期间,由于 特殊的传媒和舆论环境,仅有的一些对 奥运战略与体育发展思维的反思,也是只触及皮毛,并不深入。而在奥运激起的喧嚣已经远离我们的时刻,或许一定的总结与思考仍有必要。


在本届奥运会上,异军突起的英国代表队登上了金牌榜的第二名,“ 军团”只能屈居第三。然而,这并没有损害 人对奥运的热情与看奥运的快乐,尤其是, 女排赢得了一块“最沉重”的金牌,再度展现了以拼搏为主题的女排精神,重新点燃了国人的体育热情。可以说这是 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最大的收获之一。


即使民众对奥运会的态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 的奥运思路和体育体制也一直为批评者所诟病,但女排的胜利还是赢得了近乎一致的赞誉。女排所获得的肯定超越了年龄与时代的界线。对比较年长的观众而言,女排的胜利意味着重温年轻时的美好记忆,对年轻一代而言,这是 在世界舞台上冉冉升起的又一象征,代表着 的力量与自信心。女排已经成为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女排得到的近乎一致的肯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女排代表着纯粹的体育精神:团结,拼搏,不甘言败,永远求胜。女排队员中没有商业化的体育明星,更富有平民气息,更具有亲和力,更能感染普罗大众。即使在本届奥运会上她们没有赢得金牌,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也足以鼓舞世人。在 女排身上,人们更容易找到运动的快乐,以及运动所赋予人的自尊、自爱、自强的价值,这是一种纯洁的、富有朝气的、不被功利气息玷污的价值。

 

当然,不仅是女排,在本届奥运会上,长久以来的“唯金牌论”、“唯成绩论”等思维方式,在很多方面都被打破了。游泳运动员傅园慧的“洪荒之力”,跳水运动员秦凯向何姿的求婚,都展现了 运动员的从容大气,这些富含幽默、温暖、人性化意味的镜头也被外国人捕捉,登上了国际媒体的封面,成为本届奥运会上 体育风尚的最佳展现。女排、傅园慧等等因素,与那种功利化的、单纯追求成绩高低、金牌多寡的体育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管如此,依然普遍存在的体育行政化现象,那种把赛事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僵化思维,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举国体制”,并没有在整体层面上得到深入、系统的检讨。同时,依然在不断爆出的兴奋剂丑闻,包括“新闻”与“旧闻”,也让观察者给 的体育管理机制打上了一个又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些新信息的刺激下,一些已经过去的、在当年相对闭塞的信息环境中没有得到重视的事情,也被暴露到阳光之下,比如一些运动员的遭遇,他们逝去的青春,机械的体育训练导致他们成年后无法转型、融入社会的悲剧。体育运动需要求胜,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非人性的扭曲方式、不择手段不计代价地追求成绩,尤其是大赛成绩,这样的做法必须得到反思。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走出封闭状态,体育事业也重新与世界接轨的时候,基础薄弱、实力不足是重大的问题,于是政府采取了集中资源培育体育成果的追赶式体育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移植于苏联。虽然这种“举国体制”见效很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甚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首次实现了金牌数量登顶,但其各种弊端也不断显现:功利化思维扭曲竞技精神,行政包揽导致的腐败现象,兴奋剂丑闻,同时,将有限的体育资源用在高端国际赛事争胜方面,也可能妨碍其他体育领域的发展,不利于大众体育的繁荣。

 

尽管在里约奥运会上一些运动员展现了从容、现代的新风貌,但总体上人们并没有看到对举国体制的反思,相反,对于一些可喜现象的满足感,反而淡化了改革“举国体制”的紧迫性。更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其他国家也有“举国体制”,以此作为 延续“举国体制”的依据。还有人以印度等发展 家在奥运会上的不佳表现,来为“举国体制”辩护。


首先,不一定别国有的东西就是对的, 就应该学,尤其是在这并非国际主流做法的时候。其次,应该注意的是别国的所谓“举国体制”是否与 相同,完全由行政部门包揽,政府统一主导和分配体育资源。其实, 的这种“举国体制”是全球罕见的。有的发达国家也许也有集中资源争金牌的机制,但通常并非由行政部门主导,而是有较强的商业化色彩,也有比较科学合理的机制设计,而且信息透明,在开放的媒体环境中,能得到公众的普遍监督,从而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并可能随着民意的变化而改革,不是僵化不变的。而且,大部分国民衣食无忧、有更大的空间来追求别的东西的发达国家,拨出一定资源用于在奥运赛场上为国家争荣耀,也是在满足民众更高的精神需求。而 作为一个仍有大量贫困人口的发展 家,是不是也要倾尽全力与发达国家在奥运赛场上一争高下,是需要仔细思量的。


其实, 人的金牌崇拜和与之相应的举国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国民心理背景。官方一直以来乐于宣传 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被西方看不起的历史。固然是有这么一段历史,而且直到今天,一定的族群歧视现象在西方社会也确实存在,但全球总的趋势是变得更加文明,身份歧视越来越少。其实 国内不少报道存在有意无意夸大所谓外国人“黑 ”的成分。这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执政者一直以所谓让 人重新赢得国际尊重作为自身合法性的来源,所以会刻意强调 所受到的不尊重。而这样的舆论环境,又增强了 人的屈辱感,以及要在奥运赛场上“赢回尊严”的强烈情绪。正是这种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为“举国体制”的确立与维持输血。


本次奥运会上,所谓的“辱华”事件也层出不穷,不断拨动 人的敏感情绪,但人们首先应该弄明白一些言辞的语气轻重程度,更要看到这究竟只是个人或少数媒体的言辞,还是代表整个西方的舆论,而不能轻率地把问题夸大,上升到民族、国家对立的高度。事实上一些不当的言辞只能代表当事人自身,即使在外国也遭到了公众的批评。对这些情况, 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应该中立,提供准确的信息,而不应故意拨动民众的敏感情绪。在全球化的时代, 媒体的观众也遍布全球,受到全世界的注视,而不是只对地球村里的“ 村民”发言。媒体有没有这样的职业精神和操守,考验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如果媒体故意操纵议题、刺激国民屈辱感,国民就会更加认同“举国体制”,希望借更多金牌来赢得国际尊重,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实, 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登顶之后已经成为体育强国,也有很多可令国人骄傲的成就,已不必借奥运金牌来“虚抬”自信心。不少发展 家和小型发达国家并没有耀眼的奥运成绩,却有兴旺发达的大众体育,以及很强的国民幸福感,它们并没有因奥运金牌少而遭到鄙视,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更亮丽的国际名片。就象奥运会上的 一样,金牌的多寡并不足以决定 的国际形象,甚至很多人完全不看重这一点,片面追求金牌反而可能引发反感情绪,相反,出现更多的傅园慧,却有助于 赢得全世界的认同和欣赏。


在光鲜的国际大赛成绩之下, 的体育事业依然充满挑战。体育资源在全国的分配依然不均,大量的地区体育基础设施落后,投入不足。受体育事业发展滞后及环境恶化、生活压力沉重等多种因素影响,国民身体素质的整体状况,依然与 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同时,落后的体育管理体系和僵化的行政主导思维,也在扼杀大量运动员的活力,并附带着大量的腐败风险。在这种环境中,也很难发展出公平公正的现代竞技环境,让人们享受体育的快乐。


在今天,体育运动本身承载着现代社会的精神:规则为本,团结协作精神,平等,诚信,相互尊重,共同体意识,等等。现代体育培育的是自立、自信的现代人,既是赛场上的公平竞技者,也是富于公共精神和规则意识的公民。体育的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必需要素。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追问,里约奥运会将给 留下什么?是继续沿袭“举国体制”,还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思维和体育治理模式?

 

  责任编辑:许明晓

上一篇:林毅夫: 或将成为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下一篇:蔡为民老师精彩演讲来啦!

旗下业务介绍:电视节目 - 网络电视 - 网络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