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热点

长春新区:扬“一带一路”风帆

城市城市动态6/8/2016 12:00:45 PM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绿色、智慧、人文的新型城市,是提升城镇化质量、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围绕建设国家级新区的总体定位,长春新区的开发建设要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在建设绿色智慧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长吉图区域联动发展、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径,增强城市综合能力,勾勒新型城市蓝图。

  要以生产美为核心要求,加快建设智慧新城区。作为推动吉林省全面振兴的新平台、大平台,长春新区必须引入现代规划设计理念,着力打造紧凑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真正做到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引领创业创新,为实现新起点上的新发展培育强劲新动力。

  要以生态美为显著特征,加快建设绿色新城区。长春新区是吉林发展绿色经济的主阵地,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低碳、绿色、循环、节约等理念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融入更多绿色元素,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

  要以生活美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人文新城区。长春新区是吉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空间,必须以实现卓越发展和普惠发展双重目标构建社会事业综合发展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幸福社区、特色镇街和美丽乡村,让城乡居民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和更丰富的文化服务。

  长春新区的成立,为吉林省加快科学发展打开了一扇实现梦想的希望之门。中央、省、市对长春新区寄予厚望,并将给予更多指导、更大支持。相信在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下,长春新区一定能结出丰硕果实,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区人一定能用智慧和汗水描绘出炫美的画卷。

题记

  针对城市基础设施老旧问题,加大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设施建设与更新改造力度,改善薄弱环节,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和辐射能力。

……

  打造北方生态屏障和山青水绿的宜居家园。生态环境也是民生。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努力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摘自《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长春新区总体方案》——重点任务(下)

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区

1.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快新区主干道路、交通枢纽及立交工程建设,形成以长吉南线、长吉北线,机场大道、西部货运干道等为主的路网体系。建立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规划建设新区通讯、供排水、供电、燃气、垃圾处理、公共消防、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功能。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统筹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打造吉林省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工程,提升城市“地下现代化 ”水平。

2.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积极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优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与智慧城市相关联的产业项目,实施智慧社区、智慧市政、智慧城管、智慧消防、智慧政务等系统工程建设,提升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外来人口本地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拓宽被征地农民就业渠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化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的镇街、美丽乡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加速构建城乡衔接相融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尽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注重森林、林地保护,划定区域内河湖管理范围,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用途管制,做好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饮马河流域等生态资源保护,建设森林城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加强大气、水、土壤、噪声及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的监控与防治,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主动控制碳排放,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搬迁关停工业企业改造应当开展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防范二次污染和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按照建设海绵城市方向,实现新区的低影响开发。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推动长吉图联动发展

1.推动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按照一体化发展和适度超前的原则,与吉林市和延边州加强城际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衔接,打造快捷城际交通体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推动经济技术互利合作。通过政策支持,引导新区企业借助内外通道,为窗口和前沿地区提供物流商流支撑;发展“飞地经济”,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腹地与前沿的产业融合和相互配套,引导相关产业向前沿和窗口地区转移;积极探索新区与珲春市共建合作区的新模式,以腹地的要素优势和产业优势带动前沿合作区发展;通过人才信息共享、干部交流、公益人才培训、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共享等各种方式,加强新区对长吉图开发开放的人才、技术支持。

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1.加强对外投资经贸合作。拓展对外投资经贸合作的领域和空间,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构建中韩、中日等国际合作产业园,积极吸引国际投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建设集商务服务、文化交流、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东北亚商务中心,积极吸引境内外企业入驻。加快建设长春空港国际航空物流枢纽。规划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国际会展中心,为深化与东北亚国家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搭建合作平台。研究在“大图们倡议”框架下,举办东北亚城市市长论坛等国际会议。

2.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依托中俄科技园、中白科技园、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等平台,加强与东北亚和欧美国家的合作,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促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在新区转化。举办以东北亚国家为重点,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交易、科技产品展示、科技论坛、科技项目招商等活动。

3.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依托东北亚“黄金纽带”文化园、长春奥体中心等平台,举办面向东北亚国家的艺术节、艺术演出、体育比赛等文化活动,促进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建设东北亚会展博览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 —东北亚博览会。为在新区工作的国外科研人员提供入境和居留便利,营造适合境外人员居住的生活环境。


方案解读之重点任务(下)

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区的重点任务

(一)引入现代规划设计理念

新区建设要围绕建设国家级新区的总体定位,调整完善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合理预留发展空间,满足公益项目要求。加强镇村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无盲点。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探索土地综合利用模式,在区内实施小尺度、高密度、低碳化的城市规划设计,合理配置产业、商业、居住、文体等混搭功能,着力打造紧凑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大规模建设一批适合白领职工居住的现代化公寓,推动建设若干适合高端人士居住的国际化社区,积极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高层商务楼宇。

(二)加快推进长吉图交通网络联接

按照一体化发展和适度超前的原则,与长春市老城区以及吉林市、延边州做好城际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衔接,打造快捷城际交通体系。在区域交通系统上,以物流为先导,通过实施“西进东联”,高效统筹区域交通运输资源,构建以新区为核心,以中欧运输通道和京哈交通走廊为“大十字”复合运输通道,结合“借港出海”“区港联动”的运输要求,打造多式联运、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内部交通系统上,加强多式联运布局、内外交通一体化规划以及绿色交通发展,多式联运布局基于东北亚国际物流园和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公铁联运以及陆空联运模式,确定新区内铁路编组站和场站、公路货运枢纽和场站的布局、规模;内外交通一体化指新区未来应形成由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以及中运量交通系统构筑的多模式轨道交通网络;绿色交通指在新区内构建以多模式轨道交通为主导,常规公共交通为辅助,慢行交通为补充的“通达、高效、生态”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三)市政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以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功能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统筹协调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布局。落实“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策略,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设给水、排水、燃气、供热、电力、通信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建立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系统,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在供水方面,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供水水质安全问题;在排水方面,以实现100%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为目标,建立雨污分流排水体系,建设新型生态海绵城市新区,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在供热方面,重点是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清洁低碳供热;在燃气方面,以天然气利用为重点,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建立应急储备系统,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在电力方面,突出优化电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推广新能源发电技术,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在通信方面,以高速信息网建设为目标,合理布局地下通信管道,构建通信网络和通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此外,积极推动垃圾等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加快推进废弃物处理市场化运作,延长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

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协调机制,实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模式,构建现代化地下管线系统,提升城市“地下现代化”水平。重点是以“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为原则,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构建形成骨架干线、干支、支线及缆线多层级综合管廊系统,提升城市工程管线安全运行保障能力。

(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实现4G全覆盖,城镇区域实现WIFI全覆盖,全面实现光纤宽带入户,提供100M以上的桌面接入能力;建设传感器网络,对城市交通运行、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运行状态等全面实时掌控;加强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云计算中心服务功能,注重多部门、多专业数据的共享使用;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包括实时监测系统、体征指标系统、事件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经济分析预测预警系统等多个内容。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

(一)科学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

新区将以实现卓越发展和普惠发展双重目标构建社会事业综合发展体系。普惠目标:以构筑公平幸福城市为目标,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方面分别构筑“市(区)级—街道(镇)级—社区(中心村)级”的三级普惠网络体系;教育设施、民政设施等方面构筑平等、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卓越目标:以构筑开放包容的国际城市为目标,在文化、教育、体育、医疗、旅游、养老、社区建设等核心领域实现战略性突破,建设战略性节点项目,引领区域发展。

在根据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文化、体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加强与国际服务机构交流与合作,建设高效公共服务体系。重点项目包括:依托空港经济区有利区位,推动建设东北亚国际会议中心、东北亚区域文化交流中心、东北亚博览中心等战略性文化设施;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建设国际大学城,建设中德国际职业教育和中英国际职业教育中心;引入国际知名医疗机构的分支机构入驻;建设具有智能化先进技术的国际化养老社区。

(二)统筹解决征地、拆迁、就业、养老等社会问题

  借鉴其他国家级新区成功经验,以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根本利益为前提,充分考虑农民长远生计,制定出台配套征收安置政策,“一揽子”解决征地、拆迁、就业、养老等社会问题。

1.以让利于民为原则制定征收安置配套政策。借鉴其他国家级新区征地政策,结合新区实际情况,制定包括规范征地程序、征地补偿、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性房屋征收补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征地监督与执法等在内的相关政策,为开展征地安置工作提供系统的政策依据。

2.创新安置举措,最大限度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对于被征地农民,需要采取留地安置、住房安置、货币安置等多元化征地安置办法,保障其得到公平补偿。对安置区内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被征地农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3.加强对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的政策支持。与职业院校搭建培训平台,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民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加大对小微企业、村集体经济兴办服务性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行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被征地农民创业。

4.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重视顶层设计,坚持以省市出台的政策为指导,研究制定新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配套政策和具体办法,采取“政府补贴为主,个人缴费为辅”的参保方式,解决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问题,切实为被征地农民提供生活保障。

5.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质性放开各类人才落户限制,便利外来人口转移落户,取消购房面积、就业年限等落户限制条件;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实现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全覆盖;建立常住人口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式管理;加快推进土地、教育、医疗、社保、住房、财政等配套制度改革。

6.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村集体掌握的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盘活村集体所有资产,实现闲置资源、低效使用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租赁经济;加快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有效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探索实行农民回迁小区“留用房”和“留地安置”政策;鼓励村集体大力发展股份制、合作制形式的法人经济实体,以劳务总承包的方式对外承接社区服务、道路养护、企业后勤服务等工作;鼓励支持村集体在符合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建设标准厂房、物流园区、综合农贸市场、孵化基地等“区中区、园中园”集体物业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来源,提高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

(三)规划建设一批幸福社区、特色镇街和美丽乡村

1.规划发展一批幸福社区。加强社区用房建设,采取新建、改扩建、置换、购买和资源整合等多种方式,新建或新开发的小区要按照每100户居民不低于建筑面积30平方米标准由开发商免费提供社区服务用房;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社区自治能力、服务能力、调解能力和帮扶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加强居民自治、社区文化、环境整治、维护稳定等方面管理,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风气向上、文明祥和”的幸福家园。

2.加强特色镇街建设。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镇街,充分挖掘特色资源,积极发展乡村特色加工、旅游休闲、现代服务、会议会展等特色产业,通过特色产业植入,构建“传统+”的创新型特色镇街,实现本地镇村就业的城镇化和居住的逐步集中

上一篇:热点城市地价患上“三高”症 新“地王”楼面价均超周边房价

下一篇:“一带一路”大项目拉动杭州市境外投资

旗下业务介绍:电视节目 - 网络电视 - 网络广告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5149号